《BanG Dream! Ave Mujica》简评:
本篇评论仅为我从个人经验体会进行架构的文章,无任何专业知识和长久历史参考,仅供一乐。
商业娱乐作品的根本盈利点是什么?我认为调动观众情感,让观众“为爱买单”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然而,在不同的时代,由于观众属性、付费方式、媒体技术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将观众的情感转化为盈利点的策略也有所不同。我认为,包括日本动画在内的一众娱乐产业遵循世界观/剧情->人物->网红的盈利点逐渐转变,而从人物转向网红的一个标志性节点正是与mygo时间相近的两部动画——我推的孩子和葬送的芙莉莲。下面我简要叙述一下这三个阶段
题主对于20世纪的动画了解的并不了解,因此我采用一些更加古老的作品来说明——《魔戒》系列和《克苏鲁神话》系列,我们发现这些作品中并没有太多能被观众喜爱的角色,而它们的作者的目的也是创造出一个异世界、一段故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见。这些作品的角色基本完全为剧情服务,更显然不会有什么为了捧角色而强行更改剧情的行为(这个时代离捧角色的概念诞生还有很远)。这时观众的付费意愿体现在其对于IP价值的认可和直接购买作品(如BD)中。
到了角色时代,我们可以看见一部完美符合“角色为主”的动画——轻音少女。其有两个极其典型的标签:废萌和强国源泉。废萌正说明其重角色而轻剧情,强国源泉也代表了当时周边盈利,更准确说是角色周边盈利的商业道路的正确性。观众愿意为了美少女去买吉他、立牌和手办。当然,方向的变化是平滑的,就如进击的巨人在本世纪也能靠世界观和剧情取得不错的商业成绩。到了2022年的mygo,其角色细节之完备,让我觉得将mygo人设喂给一个拉普拉斯妖,其就能算出整部mygo的剧情。
然而现如今,碟片和周边的盈利都远不如前。一部动画怎么靠除版权之外的方式盈利?我认为日本业界偏向于“流媒体”/“短视频”,或者我偏向于带点贬义的“网红”。有比我更年轻的人可能说我贬低它是不接受时代变更的顽固,但我使用网红一词的目的就是:如果以后网红脱离了其贬义意味,那我们仍可以使用这个词去描述这个时代。我们来看推子和芙莉莲,它们的三集连播加重金打造在互联网掀起了巨大的声势,再加上这些staff也不是吃干饭的,他们在剧场版长度的动画中塞入了极其紧凑的爆点,让观众接受一波又一波的演出冲击,那些不超过十秒的优秀分镜我至今还能在脑海中重现,与之相比,它们的人物塑造就没有那么出色了,你很难为作品中的主要角色打上超过五个tag。
回到ave mujica,它到底和mygo一样吗?是姊妹作吗?我认为他们处在了两个时代的首尾,而且在中间制作者改变了mujica的运营策略,让其从独角兽擅长的女女关系性动画转向了网红爆点动画,这些乐队少女的人设根本不重要,你可以把她们看作是在摆拍抖音正能量短剧(尽管她们看起来不是很正能量)。都是演员、人偶罢了。
最后,我斗胆猜测一下制作方想让观众如何观赏这部片,或者说分享一下我如何观赏这部片。那就是放弃思考剧情和人设,去体会每个分镜中的华丽的演出,再补充官方短视频切片和二偶营业,让快乐而非思考占据大脑(对,就是奶头乐)。然而,教观众如何看动画一般是不会成功的,让我们看看mujica完结时观众买不买账吧。
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