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简评:
PET/思维覆写
本作中,世界的设定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可以近乎完美的用精神分析的框架来进行解读分析。
单纯以动画中所展示的行为逻辑来分析PET之间的种种,还是有些浪费了,于是想以本人不成熟的知识和观点,来分析这部作品的冰山一角
能够潜入人脑内,拥有操纵记忆能力之人。人们害怕,蔑视他们,并称他们为“pet”。能力者“弘树”和“司”有着特别的羁绊。「只是,想要在一起。」黑社会组织“公司”无情地利用他们的美好愿望,将他们玩弄于股掌之间。扭曲的二人“羁绊”带来的结局是——?
Pet与镜像阶段
拥有进入他人内心的人,被称为 “PET”,他们不能自己创造记忆,会受别人记忆影响,他们只能依靠他人分给他们“山”来使自己脱离别人的情感影响中。PET和分享给自己山的人,也就是山母有着紧密联系,他们会对山母产生依赖,人生完全无法脱离山母,对山母的情感赤裸、炽热、极端。
PET无法对自身产生认知,正如出生的婴儿一样,无法了解自身。而镜中所展示的,是稳定的物理形象。当婴儿看向镜子,便迈出了意识到世界的第一步。
人不是生来就拥有自我意识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在作品中,每一个PET的诞生都无异于一个婴儿,他们毫无控制的接受着周围的一切信息,但却完全无法辨别。正如婴儿对自身部分没有充分的认识一样,无法分辨自己的手足与他人手足,当其他婴儿哭泣的时候,他则认为是自身在哭泣。Pet与婴儿一样,对自身的认知是破碎的,当自我意识构成之前,PET与婴儿一样无法认识我,无法区别我和他的区别。
而当婴儿望向镜子时,舞动的手脚出现在了镜子中,婴儿的自我认同同时也需要大他者的存在,正如同父母对照镜子的婴儿介绍婴儿自身一样,他人的存在更进一步的确立了婴儿内心中的自我形象,为自我意识的产生构造了框架。
没有接受山的Pet,受困于自身,无法意识到自身,又缺少他者的引导。
这时,山母出现了。
山母作为第一个进入Pet精神与意识世界的人,扮演了了婴儿的父母,山母指出了Pet自身,也同时给予了Pet认识世界的镜子(作品中的“山”)
林至于司和悟,便是如同母亲之于婴儿,带他们认识了自身,基于了他们了解世界的途径,将绚丽的山的山给予了Pet。
与此同时,作为婴儿的Pet们,无时无刻不注视了山母的实现,正如母亲对镜子前婴儿所说的话语一样,母亲的存在为婴儿设立了一个预形象,听话,懂事等等。Pet们对山母也近乎言听计从
那么,该进入下一阶段了
Pet们与山母/俄狄浦斯情节
正如上文所说山的给予者,扮演着类似于Pet母亲的角色。
Pet无时无刻不想占有母亲,希望回到最初与母亲共处于山的美好回忆中(母子共用体状态)。
但是世界中母亲不单单是被Pet所独占的,林不单单有司,还有悟,还有公司
悟和公司等存在(现实中的律令),将母亲强行从婴儿的身边夺走
这时对司(主体)来说,问题转变为了以下两种答案,继续追求与山母的幸福愿望(幻想),或是服从于公司的威压或是悟的存在(禁令),司做出了复杂的选择
这样的三元关系构成了司的底层欲望结构,他意识到山母(林)被奴役在公司的秩序之下,这样的奴役既使司被迫与林分离,也让司意识到公司地位的重要性,认为这种地位的丢失是迫使其与林分离的主要原因,为了弥补这一缺失,司认可了父法,去追求父法,追求地位。司的世界,也建立在对地位的追求上,最后回到与山母的团聚状态。
但是对于另一个剥夺,也就是悟的存在,司则选择了否定
这种选择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对司的创伤
他放弃了对母亲的幻想,渴望成为超越父法的存在
而对于另一位婴儿-弘树来说,他即不知道司的真实身份,又不需要直面公司的种种,仍然对母亲(司)这一形象不断追求着
司的弑父,弑母
幼儿时期的司,将林的形象整合到了自身的形象(山的给予),通过对他的认可,司找到了对世界的支点。
而当司再次遇到林的时候,他的价值却被林全盘否认。林询问着悟的状态,思考着如何将悟从地狱救出,而作为山母的儿子的司,不得不接受着显示,母(林)的存在已经崩塌。
这让司的形象面临着瓦解的威胁,林对司的漠不关心,以及对悟的担忧,这种对比更是加深了司的扭曲,这时的司便认为是悟夺走了林,林也背叛了司,也标志着司身上的侵凌性的暴露。
林与悟的形象,便成为了司这一存在的否定,否定了司的愿望,也否定了司的人格。
必须全盘否定,才能维持自身形象的稳定,于是司选择了弑父,弑母,摧毁了林,准备摧毁悟
山与谷
山与谷的存在,一个人人格积极稳定的基础
山是最美好的记忆,也是一个人安全安心所在。谷是最痛苦的记忆组成,可怕恐怖。但两者矛盾,但并存。
重重叠叠的谷,围绕着庞大的山。而防止他人进入内心最脆弱的地方,摧毁一个人的山,则是彻底毁掉这个的认知与世界。
无论是Pet还是我们,都无法脱离这一概念。
山作为内在的好客体,提供安全感、幸福感和支持,帮助个体保持坚强和乐观,使个体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感到不安。而在Pet中,山的给予,与山的崩溃,则代表着人格的构建与人格的崩溃,想要摧毁一个人,则需要摧毁他的山。
为了保护山,谷-也就是创伤出现了,谷的存在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和自我认同。沉痛的记忆会变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过个体对自我和世界观的重新构建,来确保人格的稳定。
山与谷的存在,分别象征着积极与消极的诱导,二者无论其中的哪一个,都对意识世界的稳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来自:Bang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