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发布

即时快讯 0

恋は双子で割り切れない关于哲学词汇滥用、日常化与新中产阶级“格调”的关系观察

《恋は双子で割り切れない》简评:

写这篇日志的直接原因是看见了好友的吐槽,以此为契机当个乐子以挺好玩的态度去观察之后,发现也的确存在这样的现象(而且由来已久),故而特写下此篇略答一二
恋は双子で割り切れない关于哲学词汇滥用、日常化与新中产阶级“格调”的关系观察恋は双子で割り切れない关于哲学词汇滥用、日常化与新中产阶级“格调”的关系观察

大多数人看见陌生化的词汇第一反应大概都是抵触、头疼甚至是厌恶的,在一些特殊时期可能会除外,比如求知欲比较旺盛的时期或专门研究某一领域并以此为乐的时候。主要还是因为把专业术语带到了日常用语,且没有多加解释,倾听者自然会觉得一头雾水、不明所以,如果讲述者自顾自嗨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从头到尾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引起他人的反感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针对上述自顾自嗨的现象呢,从表面上看,是讲述者太专注以至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种现象预设了一个前提,就是讲述者默认倾听者“听得懂”,所以讲述者才会滔滔不绝的自顾自地的讲述下去。那正常情况下为什么讲述者不问倾听者是否听得懂呢?或者倾听者为什么不说自己听不懂呢?

先讨论出现这种情况下的心理。
1.在讲述者和倾听者相识的情况下:
①讲述者认为倾听者应该听得懂,故而没有多做解释
②倾听者为了维护自己在讲述者面前的形象,故而没有发问

2.在讲述者和倾听者不相识的情况下:
①讲述者为了树立自己博学多才的人设,故而不管对方有没有听懂
②同上

当然,这两种情况只是非常狭隘的分析了这种情况的心理,还有不在这两者之列的情况。

针对1-①『讲述者认为倾听者应该听得懂,故而没有多做解释』这种情况而言,不知道大家是否感觉到熟悉呢?

没错,这就是知识诅咒,一旦我们对某种东西完全理解的时候,我们无法现象不知道这种知识时会发生什么。当然在很多时候都不免会出现这种情况,在上学期间尤为明显,无论是老师讲课,还是求教优等生。当然前面都是废话,扯远了,回到争论本身上说。

在讨论问题之前,我们应该想明白,是想要说服对方,还是想赢得这场辩论。网络环境的匿名性和低门槛使得一些人在发表言论时更加随意和激进。他们可能只是为了追求一时的快感,而不是理性地探讨问题。在当今互联网大环境下,大部分人只是为了赢得争论,而不是为了说服对方。这也多亏了九年义务教育扫盲,让大部分人都认得字。语言和文字,无疑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就像事物都有双面性一样,当知识殿堂的门槛降低,也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你是个物理学博士,物理学教授,晒出自己的文凭,相信大部分人都不会说话,相反,你说自己是个文科博士,某文科领域专家,大家却不屑一顾。

随着新文化运动以来,科学和民主已经深入人心。人们都追求自由,追求穿着自由,言论自由,恋爱自由。追求自由固然没错,但是过度是否就有问题了呢?举个例子,一个已婚男人,同时与其他女人交往,因为他认为自己不应该被家庭关系束缚,他应该拥有绝对自由,女人照样同理。问题来了,你觉得这样可以吗?如果不可以是为什么,如果可以又是因为什么?

所以最起码在当今社会,自由不是无限度的自由,是在一定规则之下的自由。在当今互联网的大环境,每个人都被赋予了言论自由,但如果过度的话,势必会形成反智主义。也因此,但凡碰见个和自己观点不一样的言论,就要展开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辩论,最后发展为激烈的争吵,或者谩骂。在当今经济形势下行,人们普遍幸福感低的情况下,看起来似乎是辩论,但其实只是为了发泄情绪和不满,

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撇出掉上述原因,只要你发表了自己的想法观点,就不可避免的掺杂了一些胜负欲在里面。因此为了这种胜负欲,即让对方认同自己,或让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就要保证几个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默认他人和自己认知一样,即避免术语黑话。当然,使用术语黑话是每个人都几乎忍不住想要犯的错误,但使用术语黑话确实不利于把问题说清楚,讲明白。看似证明了自己说的多么有道理,多么对,但是真的不利于说服对方。而当一个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不停地抛出学术黑话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不是为了证明自己,也不是为了说服对方,而是诉诸权威。

一旦某一方先秀知识权力,搬出某一位名人的话,而不是顺着自己的逻辑继续论证,那不可避免就会变成双方不停地掉书袋,你说康德,我说黑格尔,你说马克思,我说尼采,你说F-22我说歼20。当变成这种情况的时候,就不是辩论和说服了,而是“比大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就要牢记一个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推广白话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传播知识,能用大白话讲明白的就不要变的复杂。但也不是说就不能使用专业术语了,在使用术语论证的时候,同时翻译成人能听懂的大白话也是论述者不可避免的义务。

上述这种费心费力的情况当然预设了一个前提,就是有必要和对方讲清楚。如果没有这个前提,请无视上述原则。

网上很多人在争论一个观点时,实际上都是各说各的,并没找到关键点,争论的东西其实是两回事,比如争论某样事物属不属于某类事物,按理来说应该得在后者的定义上达成共识再去争论前者,结果总是争半天都没发现问题关键,谁也不服谁。还有人讲话总喜欢把话说满,这就容易被杠精针对。我发表观点时向来都是频繁使用“差不多”“大概”“几乎”这些词,一来为了严谨。二来防杠,不过也总是有些无恼眼瞎杠精自动无视这些词就是了。有时是真不想和杠精争,因为是真的浪费时间,压根没指望说服对方。和杠精争不是为了说服杠精,而是说给路过的吃瓜路人听的。

私以为,中国人历来都较为重视实用主义。例如其实很早中国就发明了负数,但是也仅限于算账等领域,因为现实不可能建造出负长度的建筑。甚至数学在古代就就叫算术,数术,是为了建筑,建造等实用功能的工具。甚至于直到现如今这个问题依旧存在,人们依旧认为数学是为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服务的一门基础学科罢了。再比如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有一个流派叫名家,类似于辩者,主要是逻辑思想探究。比如著名的白马非马的公孙龙;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惠子。都是名家之流,不过名家并没有得到重视,也因此中国历代对逻辑和严谨的忽视和对实用主义的重视也造就了中国人的一些劣根性。就算你说的很有道理,说服了对方,对方依旧可以用一句话怼的你哑口无言,“你说的有用吗?”。

写到这里其实第一个问题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所以接下来就步入正题,来讲一下关于哲学词汇滥用、日常化与新中产阶级“格调”的关系观察。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中产阶级?谁是中产阶级?比如大厂经理算中产吗?大学教授算中产吗?公司高层算中产吗?歌手,作家,演员算吗?县长算吗?院长算吗?好像发现了一个问题,中产这个词,似乎大家用的时候没有一个明显统一的定义,有些人是按财产多寡,财产多的是,非常多和没什么财产的就不是。还有按社会地位来分,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就是,高不可攀和没什么地位的就不是。中产阶级的形象是什么,一般认为是比较成功的人士,比如律师,医生,教师,画家,白领等等当然太成功的也不行,比如大伟哥算中产吗?好像不太认同。所以对中产的定义似乎有点模糊,很模棱两可。

所以可以说,中产阶级本身,就是一种被建构出来的概念,甚至是某种意识形态。在现代,中产阶级这个概念,是被消费社会的传媒所建构出来的一种景观。比如跑步,瑜伽,普拉提,飞盘,跆拳道,星巴克,西藏穷游,日本穷游等等。以跑步为例,跑步甚至一度成为某种时尚,跑的专业一点的还要参加半马,全马,全身携带一堆装备,什么运动手表,运动衣,运动鞋,运动耳机,然后跑完了还有发一下朋友圈,跑步这个热潮,充满了仪式感也充满了消费气息。如果追问跑步是为了什么,回答大概是为了健康,也有研究表明随着跑步潮,肥胖率反而增加的数据。而且像跑步,瑜伽,跆拳道等等这种运动,在北上广等一二线城市较为常见,而在其他小县城或者农村则较为罕见。因此这种行为已经成了某些阶级所推崇的某些特定方式,他可以是跑步,可以是瑜伽,可以是读书,可以是二次元,可以是哲学,可以是一切景观。

而这种特定的生活方式背后有很多的潜台词,彰显着作为某个阶层与其他阶层的不同。细细研究发现,这些特定行为都有一些共同点,就是入门简单,精通极难。如果想要精通,如跑步跑全马,二次元里的真正“婆罗门”,旁征博引的读书人,动作极其优雅的瑜伽,但同时他还要求你不能是职业选手。精通某一项领域需要很多品质,如对意志力,忍耐力,自制力等的考验。
拿跑步为例:跑步是为了通过这种行为证明自己:有时间跑步、有追求健康的意识,是自我标榜和安慰,并不一定百分之百为了健康。

这种特定行为所彰显的是高尚品质和精神,这种精神就让他们以这种行为和其他阶层区分开来,和那些土里土气的乡巴佬(无产)和那些体态臃肿的暴发户(资产)有所区别。比如跑步除了必要的衣物,像测脉搏的手表,高品质的蓝牙耳机这些都不需要,但是却被制造需要,拥有这些装备的人一方面彰显着自己的消费能力,一方面这种特定行为又彰显着自己的高尚品质。再比如读书,所谓的文艺青年必读《月亮与六便士》还极为喜爱村上春树,因为好理解且有一定门槛,方便与他人区分,等等其他领域也同样如此。

所谓媚俗也是同理,在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书中有一个概念被翻译为媚俗,或者刻奇。一位美国议员坐在院子里看小孩们奔跑,他说这就是幸福。米兰昆德拉说这就是媚俗,因为孩子们奔跑与幸福并没有必然联系。议员觉得他们幸福只是凭借自己的感觉,而把这种行为和感觉联系起来的是某种既定套路,形成了符号化,强相关。这种既定套路就是媚俗,而媚俗往往又和煽情联系起来。比如影视剧,某些情节根据某些桥段设置好了之后,观众看完就会哭,俗称催泪点。你以为你是真的哭吗?导演在拍完之后就知道这一幕肯定会有人哭。甚至于有些人,明明心里明知这是导演的手段,但是依然控制不住的哭了。

而媚俗的这种审美表现方式,是大众文化及中产阶级审美趣味的重要方式之一,而这种趣味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渗透着怎样的意识形态,就不得不讨论中产阶级的历史。

一.中产阶级发展史

1、老中产阶级:17-19世纪,指的是土地贵族,城市企业家群体,指的是中间阶层。被认为起源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领导层往往是社会的中间阶层。因为社会最顶端的人不会改变社会现状,而社会底层的人则没有能力去改变现状(主要指理论或知识方面)。

特征:有收入,受过良好教育,有自由主义精神,有道德感。
恰恰是这批人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改变了社会。

2、新中产阶级: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社会发展了很大的变动,学过马克思的都知道,自由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会变为什么?变为垄断。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的市场就变为垄断资本主义。多说一句,垄断到最后则会形成帝国主义。这个时期发生了一些变化,公司的管理权从公司的所有者转移为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二战后,在西方就形成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指,原来追求的是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后来发现经济增长依赖于科学技术,后来就逐渐转向为对科技的依赖。另外是商品从制造经济转变为服务经济,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扩大,地位提升,第三产业逐渐发达,从而形成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你不是财产的拥有者,同时你出卖的是你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就是中产阶级。如果按照西方这个定义的话,那么中国的新中产阶级群体人数太大。他们和无产阶级有什么区别呢?在财产上,技能上和无产阶级有什么很大的区别吗?其实没有,但是他们拒绝认同无产阶级。虽然是无产者,但是拒绝认同无产阶级,为了区分自己不是无产阶级,把这些希望寄托在虚妄的念想上,比如,有文化,在办公室工作。自己是脑力劳动者,他们是体力劳动者,但是本质有区别吗?没有区别,甚至赚的没有人家多。

特征:虽然是无产者,但是拒绝认同无产阶级。将自己认识定位寄托于虚幻声望。对政治冷漠,只关心个人利益(当然会有理由,比如,就算关心了也改变不了,那不如不关心)。成为大众文化领军人物。
恰恰是这批人的趣味成了社会的主流趣味,他们的价值观成为了主流价值观。

因为他们是无产者,但是拒绝认同,标榜自己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文化方面。他们把自己和文化品味绑定在一起,和艺术联系在一起。而这种趣味,形成了特定的新中产阶级“格调”。这种趣味,借由传媒,影视,文学等等经过传播之后就形成了主流文化价值,或者说主导意识形态。

二.新中产阶级“格调”

这种格调就是那些特定的某些行为。中产趣味,徒有其表。中产阶级就是通过模糊和高雅与低俗的界限而破坏了原有的文化秩序。所以雅的可能是俗的,俗的也可能是雅的(量子叠加态说是)。所以中产趣味这个词一开始就是贬义词。

中产趣味模仿高雅艺术,但是只做表面文章,内容上比较肤浅,往往多愁善感,附庸风雅。在文化事业里,一般充满了套路和模版,为了煽情而煽情,为了感动而感动,不在于思想、艺术上的创新和表达。而在感动之后收获了什么呢?没有,因为这些是你早就知道的东西。与其说中产趣味在追求高雅艺术,不如说它追求的是高雅艺术所象征的社会地位,而不是高雅艺术的内核。至于它到底是不是高雅的,不重要,大部分人被唬住就够了。

特点:
①模仿高雅艺术,内容肤浅
②利用高雅艺术和社会阶层建立联系
③具有极强的世俗功利性

这批人说他们为了装好像也不太准确,应该说是,你说的这个东西,我知道。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谈资,一种文化资本。因此孕育而生的很多产业,诸如,20分钟讲完一部电影,看完一部动画,读完一本书。开车的时候抽时间听本书,睡前听本书。虽然他们没时间全部了解,但是他们需要了解,所以自然而然的就孕育出这些产业。

比如有些时候,别人和我聊起一些思想或者动漫,我没看懂的都不太敢聊,但是有些人是真敢聊,即使他们说的是看过原作就绝对不会犯的错误,但是他们依然会接着说且不觉得自己有问题。新中产阶级“格调”根本就不会把文化当做一种真正有用的东西,而是仅仅当做一种谈资,一种“啊~ 这个我知道。”

三、原因
①身份认同焦虑
②自身文化缺乏
由于处在一个中间阶层,所以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急需要和他者区分。如果是上层阶级,则无需靠外在来粉饰自己。如果是下层阶级,就算粉饰了也没用。因此,中间阶层一方面渴望跻身上层,同时又怕掉到下层,对身份极为焦虑,所以需要靠这些外在来博得认同。

说了这么多,相信看完的人应该能明白,无论是哲学词汇的滥用也好,还是其他一些特定的行为也好,都是这种新中产阶级的一种“格调”,他们怎么说无所谓。哦,你知道,然后呢?包括前段时间二次元也隐隐有破圈成为时尚单品的趋势,也是同样如此。如果你是真的热爱某个行业,那就不要靠别人的评价来肯定自己,自己喜欢就够了。不要被别人定义,也不要自己把自己定义,拒绝标签化。

恋は双子で割り切れない关于哲学词汇滥用、日常化与新中产阶级“格调”的关系观察
恋は双子で割り切れない关于哲学词汇滥用、日常化与新中产阶级“格调”的关系观察恋は双子で割り切れない关于哲学词汇滥用、日常化与新中产阶级“格调”的关系观察
恋は双子で割り切れない关于哲学词汇滥用、日常化与新中产阶级“格调”的关系观察

以上

恋は双子で割り切れない关于哲学词汇滥用、日常化与新中产阶级“格调”的关系观察(艾莉老婆真好看)

来自:Bangumi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图片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