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发布

即时快讯 0

动画《Inside OutInside Out 2》【画动心游NO.3 】迷茫与悦纳的境界线---漫谈《inside out》系列

动画《Inside Out》简评:

动画《Inside OutInside Out 2》【画动心游NO.3 】迷茫与悦纳的境界线---漫谈《inside out》系列

动画《Inside Out 2》简评:

读者诸君,许久不见!
Pixar,算是我童年时代最喜欢的动画公司之一了。Pixar的动画往往能兼顾深刻的主旨,高质量的音画演出,趣味十足想象力丰富的情节。如果让我评出几部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片子,《CoCo(寻梦环游记)》和《inside out》必定榜上有名(都有实体收藏光碟)。前者叙述了对人与人的思考“死亡不是终点,被忘却才是”,感人至深;后者则诠释了对人与自我的思考“不仅要拥抱自己光鲜亮丽的一面,还要真正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先说《inside out》的世界观设定,也是最吸引我的一点。将情绪人格化,而且不同人的情绪人格化后的形象乃至性格都是不同的,实在是很有意思。包括对于茫茫脑海中的记忆库,用脑内“员工”表演出的梦境的想象……也是天马行空,令人拍案称奇。
再唠唠两部的剧情梗概,以做日后回忆的备忘。
《inside out》第一部(很久以前看的,忘得差不多了,可能有误)里,乐乐和忧忧迷失在脑内记忆回廊中,脑内唯余愤怒,害怕与厌恶,莱莉的生活开始变得充满矛盾与对立。而在乐乐和忧忧经历一系列冒险,最终回到总部后,见证了主人公经历“乐”与“忧”的缺失产生的不平衡感,一向作为主导情绪的乐乐也意识到了,每一种情绪都很重要。不仅仅是积极的“乐”重要,看似消极的“忧”也很重要。从此之后,莱莉的记忆也由“纯色记忆球”变成了“混合色记忆球”,性格更加多元和自洽。
而《inside out》第二部引入了全新的“信念”设定,非常符合莱莉马上要成为一名高中生,进入了青春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特点。在影片刚开始的时候,莱莉的self-belief是非常乐天派的“I am great”。此外,还引入了情绪小人可以丢弃他们不想要的记忆”的设定。
莱莉和她初中时期的两位挚友要进入不同的高中,而她们三人又同时参与到了冰球队的夏令营。在夏令营中,莱莉遇见她崇拜已久的冰球队传奇队员小娜。是站在旧友一边,还是融入以小娜为代表的“成功前辈”圈子?莱莉陷入两难。
而与此同时,新的情绪,焦虑,羡慕,慵懒,尴尬等依次登场。这其中,焦虑是占主导地位的。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讲,这位焦虑就是一位顶级J人。焦虑经常好高骛远地思考未来糟糕的可能性,试图规划好未来的一切,规避一切可能发生的错误,让莱莉成为一个“更好”的莱莉。而焦虑所谓的“更好”,就是让莱莉融入冰球队,功利地割舍旧日情谊。焦虑认为旧情绪会妨碍她的计划,于是把其他所有旧情绪一股脑赶出总部,情绪的冒险再次开始。
焦虑占主导的日子里,莱莉拼了命地提升自己,甚至强迫自己迎合他人,只为进入甚至融入冰球队,成为所谓的“cool girl”或者说“现充”。这未尝不是青春期特有的迷茫的缩影,总是渴求着他人的认同,总是渴求着一个圈子来包含自己。为了确认自己是否有可能进入球队,莱莉甚至不惜在比赛前一天晚上偷看教练的笔记本。但这焦虑所做的一切都只起到了反作用,焦虑希望将莱莉改造成一个更好的人,但换来的却是“i am not good enough”的错误self-belief,和功利主义的错误行动。
与上一部同样,在其他情绪经历艰难险阻终于凯旋时,也意识到了情绪无权篡改莱莉要成为何种人,更无权判断一个人怎样才算“更好”。于是,在召回先前丢弃的众多记忆之后,莱莉新的self-belief,由单一的“i am not good enough ”和“i am great”,变得更加全面,既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更悦纳了自己的缺点,达到自洽,和旧友破镜重圆,又成功融入了冰球队。
由此观之,两部inside out其实是换汤不换药的。都是强调了“人不能认识单一的自我,要全面地悦纳自我”这一主题,主打一个emotional diversity。而Pixar的成功在于,用有趣的情节和设定,揭示这一说教意味很浓的主旨,让人看完觉得全无说教之意。
然而,这两部inside out缺点更是很明显,第二部尤为严重,就是人物情感态度转变过快。第二部中莱莉的朋友在被莱莉伤害后,太快地接纳她,原谅她,实在让人感到有些突兀。
以及,第二部的想象力明显不如第一部那么强了,配乐也稍逊一筹。不过,整体来说还是合格的续作,至少扣题合格。
现实中,他人无权决定什么样的“我”是真正的更好的“我”,更无权定制我们的人生。希望阅读到这里的你,纵使经历迷茫,也能悦纳自我,也能活出你想要的人生。

内容来自Bangumi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图片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