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发布

即时快讯 0

动画《響け!ユーフォニアム3ガールズバンドクライ》拒当乐子人——与“台长”不同的视角看GBC

动画《響け!ユーフォニアム3》简评:

动画《響け!ユーフォニアム3ガールズバンドクライ》拒当乐子人——与“台长”不同的视角看GBC

动画《ガールズバンドクライ》简评:

前言
(好吧,我承认我蹭热度,近期《吹响吧!上低音号》的使众多网友再次回顾了经典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N4y1P77f,台长提供了一系列“乐子”视角,在“狂欢”中抗击破防心态。而我想在本文说明的是:在避免破防、失望、内耗情绪的同时,并不需要降低代入感,或者刻意避免投入感情。建立正确的看番姿势,可以坦然地从或许他人眼中“糟糕”的故事中,体会到独特的吸引力。恰巧,2024年春季有两部颇具争议的动画《吹响吧!上低音号3》(简称《京吹3》)和
《Girls band cry》(简称《GBC》),我都有相对积极的体验。

抛开热度,我原本的真实标题应该是:告别破防,第一人称叙事下的GirlsBandCry。
不过我还是希望大家能静下来阅读。

本文在b站上的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35956347

看动画破防失望的表现
现实有着真实的烦恼,二次元世界却充满了艺术的想象。而在满怀期待的二次元世界中,故事难免朝着与现期望不同的方向发展。数个月甚至数年的等待换来了破灭,作为观众随之破防。

这样强烈的失望感显得难以应对,不少人会将自己的真实情感隐藏起来。这样的失望并不总是低能量的悲伤感,其表现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吹响吧!上低音号》12集结束后,观众们可能会:
1. 在社群中大量留言寻求认同
2. 在网络上相互谩骂
3. 把这样的消极代入生活
4. 破罐子破摔,不再希望动画以“好”的结局结尾
5. 对本作的系列构成给予最“诚挚”的祝福
拒绝、否认、消沉、愤怒都是这种失望感的体现。

而见过大风大浪的观众可以选择充当一个乐子人,并以看似立于不败之地的言论回击:
1. 现实本来就是如此,为什么要破防
2. 在二次元世界寻求真实感的人脑子都有问题

当然,我们完全可以选择做这样一个乐子人站在高点,从而做到百毒不侵,并且在将来漫长的日子里,肆虐狂欢地庆祝着一个接一个“神作”的崩塌。但细细想来,这样的做法多多少少也是出于对自身的保护,选择当乐子人也就意味着关闭并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大大削弱了作为一名普通观众能在观看动画时获取的原初震撼,并且也间接打击了一些热爱动画的观众。

诚然,我也曾多次在观看动画后顿足捶胸、彻夜难眠,不过我最终意识到:可以在不降低代入感的同时调整看动画时的心态,即便在争议的故事中也能做到收放自如。

寻求答案
台长半开玩笑地列出了观看动画时,让人破防的六个原因:党争失败、生死结局失望、动画画的大饼破灭、人设崩塌、创作者整活、大火作品自己不喜欢。

这些原因都是具体的体现形式,且是导致观感不佳的直接原因。但或许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究其根本地思考问题,寻找一个更加简洁的归因。我们如此在意动画以至于不惜破防的原因是什么?或许**我们想要在动画中寻求答案!**

虚拟的二次元世界是一个理想的港湾,可以暂时逃避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种种的不愉快。因此作为观众,很容易对二次元有更高的期待,甚至把二次元中表达的精神当成相比现实世界更加真实的存在(实际上动画是艺术的而并非现实的)。我们想在二次元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

因此,我们会
1. 希望自己认同的角色最终达成自己的目标,以肯定现实中自己的价值观
2. 期待和自己有共鸣的角色有个好的结局,以坚定现实中自己也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3. 认定角色应当始终贯彻自己,就像我们希望自己也能信念坚定
4. 渴望见证角色的成长,以鼓励现实中的自己也可以成长

这样的心态都是正常的,但是一旦超脱了限度,就会变得极为不稳定。
在故事超出了美好的预期时,我们便会感觉现实生活中坚信的东西也受到了崩塌,从而产生强大的焦虑感,并急于将动画作品与现实世界切割,去分析动画世界中的设定多么不合理,去抱怨这样的角色在现实生活中早就被霸凌了……

这些正是我们在寻求答案失败时,产生破防情绪的表现。

第一人称
然而,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大大增强了我们观看动画时的情绪——叙事视角,动画的叙事通常接近第一人称。

《动画机器》一书在谈及动画的独特性时,把动画和电影做了充分对比。早期研究电影理论的学者将火车和电影做对比,电影镜头就像火车视角一样,观众置身其中失去了对视觉的掌控。于是,观众思考与视觉分离,产生了一种近似第三人称的视角。

而动画的视觉逻辑与电影有很大的不同,2D动画以移动图层模拟运动,不会像电影一样受到“装置理论”的影响。因此,动画相比电影更适于表现第一人称的故事。尽管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3D商业日本动画(诸如本文的主角GBC),其表现方式依然更接近于2D动画而非传统影视。

第一人称叙事通常有更强的代入感,但也会因为视角问题带来很大的心理学认知偏差,包括确认偏误。在第一人称叙事中,观众代入叙述者并可能只关注那些符合先入为主观念的信息,忽视与叙事者观点相悖的证据。也就是说,观众会更倾向赞同叙事者的言行。

在第一人称的偏误加持下,观众有更强的沉浸感,但同时使得沉浸感破灭时的情绪更加难以控制。

应对的思考方法
试想有相当多扣人心弦的小说名著也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办法,而阅读小说却没有那么容易破防。比如《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角游手好闲却心地善良,在意他人却自我封闭。读者在阅读时能感受到其痛苦,却不必要陷入同样的痛苦之中。

不可靠的叙事者
因此,我们在观看动画时,可以借助文学批评里面类似的概念——不可靠的叙事者,来应对破防的问题。

叙述者的观点和行为并不代表正确,它受到叙述者价值、信仰、性格的影响,也会受到角色一时之间情绪的干扰。但正是因为叙事者视角下不可靠的引导,让观众参与到解读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的过程中,增加了叙事的复杂性和深度。

因此,我们在思考自己和叙述者的关系时,在完全代入之余,还要留意叙述者自身的缺陷。而事实上,这样的留意不仅不会削弱我们的感情,还会更加增添人物的多面性,从而增强观看体验。以下是可以采用的一些思考技巧:
1. 在角色行为和自己期待一致时:我们可以欢庆角色为自己发声。
2. 在角色行为超越自己想象时:我们可以为之感到鼓舞,并可以将这种精神代入在现实中用以自我激励。
3. 在角色做出自己认为很愚蠢的行为时:我们可以思考,自己是否也曾经在一时之间犯过类似的错误,并且是否要在将来避免类似的错误;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角色是否因为走了我没有选择的道路反而收获了我们无法得到的诉求(我们的if线)。
4. 在角色原谅了自己讨厌的人时:一方面我们可以骂编剧,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想想,自己是否把过多情感和价值强加到角色身上;或者想想,自己是否想当然了,自己讨厌的角色真的十恶不赦吗?
5. 在喜欢的角色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时:一方面我们可以认定编剧故意为之,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思索,这样“应有”的回报到底是我们想要的还是角色想要的?

作为观众,并非总是合家欢的结局才是最好的,如果能从动画角色中发现自己的认知缺陷和错误也是一种颇为积极的体验。

扩展:不可靠的作者
而除了叙述者可能存在的不可靠外,创作者也可能受到自身偏见、认识局限性、甚至商业妥协的影响。

探索作者本来想要表达的内容固然有趣。但一个作品被创作出来,作品也会脱离作者,成为观众的解读对象,我们也不必要把自己限死在故事原本的意义中。作者意图、叙事者意图、我们观众自己的经历共同构成了一部作品的内容,使得作品变得更丰富。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作为观众也可以选择不去分析作者每一个创作细节的动机,也大可不必因为作者想要表达自己不认同的观点而感到愤怒。在观看《京吹3》、《GBC》以及其它动画作品时,观众可以更加注重作品本身,而不必总是把自己当成创作者,去探求“作者刻意使用了什么魔法,引导观众如何思考”的问题。

更多关于京吹3的评论: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35856812
谈谈:Girls Band Cry
终于谈到了本文的主角——GBC。

说起少女、乐队、离经叛道的价值,不难让人联想到十多年前的动画《NANA》。而相比《GBC》,《NANA》并没有太多争议,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作者在展现故事时,观众更容易识别“不可靠叙事者”的身份。

首先《NANA》中的角色更加叛逆,其中一些行为已经远离了生活的想象,观众可以明显知道主角的一些言行是具有局限性的;其次,在故事中又明显描写了更符合正常价值观的角色(京助、淳子)作为配角,使得故事有了比较良好的价值参照。

而回过头来看,《GBC》并非如此,主角团(刺团)并没有什么难以接受的缺陷,即便是“高中辍学”这一哗众取宠的设定,在本作品中也没有以特别负面的形式描写;另一方面Diamond Dust被塑造成了依靠偶像身份获取了超过实力的关注度,并没有起到正面的参照作用。因此,一些对于角色行为的判断变得模糊,使得我们作为观众不禁想要怀疑,到底是作者想要赞颂叛逆精神而刻意塑造这些设定的,还是这是有关主角“不可靠的叙事”的行为。

但是,运用在上一段提到的方法,我们大可更多以自己独立且理智的思考来看待故事中的角色,且不用受作者本意的干扰(我们也无从得知作者的本意)。

正论怪
GBC故事的主角仁菜是一个出奇固执的角色。她一向坚持自身的“正确”,而她口中的“正确”源自其内心最深处的判断:校园霸凌是错误的,所以阻止它是正确的;抛弃自己特色迎合他人是错误的,所以特立独行是正确的;父亲对于自己的限制管教是错误的,所以追求自身的呼唤是正确的。

在面临一些抉择时,她即便明知这种选择可能会对自己甚至他人不利,也要贯彻这样的“正确”,甚至不惜把这样的“正确”强加给他人。因此她也被称为“正论怪”。正论怪绝非完全一个褒义的评价,我能在其中看到了一些无法调和的矛盾和值得深究的问题。

诚然,仁菜在作出“正确”的选择背后充满了愤怒这样消极的情绪,但正是愤怒的正论成为仁菜行动的最大动力,让她在舞台上当主唱时激情四射,让她义无反顾地放弃继续读高中的机会。也是这样的正论,为整个刺团打下了根基,在团队面临抉择时,各成员能快速达成一致。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样的选择注定埋下了不和谐的伏笔。仁菜、桃香这两个描写最多的角色把正论作为了乐队的支柱,为了保持动力,她们也需要维持这样的愤怒感,甚至有时称得上是刻意制造。比如主角团把Diamond Dust作为假想敌,把她们击败设为目标,此后也接受了与Diamond Dust注定失败的竞争。在赢得更多关注和做自己的选择中,刺团为保持“正确”不惜退社。

在外部视角下,这样的矛盾显得极为不成熟。刺团众人仅仅为了坚定自身认为的“正确”,放弃了外人包括观众看来更加“正确”的选择。而更加让外人视角感到疑惑的,则是刺团追随的正确似乎也并非完美自洽:
仁菜坚信一定要用自己的方式获取成功,却又高强度自搜,并祈求从天而降的关注。刺团轻视偶像团体,而在一些观众眼中,刺团也不过是另一种偶像而已。

观众视角
我作为观众在观看GBC的故事时颇受震撼。考虑到作品脱离作者后的独立性,我尽量不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作者到底是故意表达这个意思,还是描写刻画人物失误导致的”这样的问题上。

看着刺团的挣扎与矛盾,不难让人意识到,过分自我坚信必然导致一些自我矛盾,并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拒绝本应该接受的外界帮助。这样内部的自我感动在外人看来或许会显得荒谬固执。

而另一方面,我又沉浸在她们的坚定中,看到刺团坚信自己的信念而最终能够取得一番成果,怎能不感到动容?即便这样的成果并不一定是最优解。

生活在现实世界的我,并不总是贯彻自己认为更加正确的选择,回过头来时常会庆幸自己幸好没有这么做,但另一方面却又好奇如果当时真的做了那些“愚蠢而又正确”的决定会怎么样?GBC在一定程度上预演了这样的状况,帮我探索了这样的IF线。

细细想来,自己在很多时候何尝不是做着自认为正确选择、却又尽显矛盾呢?正如写下这一篇评论的我,花费不少时间修改文字却又不知道给谁看,看似追求客观思考却又拟定哗众取宠的标题。

避免破防总结
我们在观看动画时,常常抱有过高的期待,期望从二次元中寻求答案。在第一人称的偏见视角加持下,我们的情感会被大大增加。在遇到与期望不同的时候,难免遭遇失望和破防的心态。

不过,在观看动画时我们可以调整心态,将叙述者的局限性、作者的局限性、我们自己的局限性三者合一,带着稍许批判性的思考,这样既可以保留最大程度的观看体验,也不至于陷入负面的情绪中。

最后补充说明,由于每个人自身的经历不同、理解不同,每个人对于作品的感悟也时相应不同的,在很多时候自己的理解并不优于他人。自主独立思考(所以我看动画不开弹幕)、谦逊地吸纳性地接受他人观点有助于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祝愿大家都有美好的观看动画体验!

内容来自Bangumi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图片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