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发布

即时快讯 0

动画《輪るピングドラム》一起品尝,命运的果实吧:回转企鹅罐长评

动画《輪るピングドラム》简评:

命运就是你所经历的,那
就是它的名和定义,并且是你的名,因为
广阔世界让手在羞愧中垂下:
这里是人类的阴,那里则是
广阔世界的,火焰。

Destiny is what you experience, that
Is its name and definition, and is your name, for
The wide world lets down the hand in shame:
Here is the human shadow, there, of the wide world, the fame.

Robert Penn Warren, Island of Summer, XV. The Leaf

注:撰写该文时我只看了一半

超现实回指企鹅罐

企鹅在故事的开头看似毫无预兆地被投放到了主人公们的生活中:通过冷藏运输,有人将企鹅送到了高仓家。高仓晶马一开始对企鹅的存在感到不安和不适,但他们很快就和平相处了。企鹅们的行为和出现形式昭示着日常的割裂。路人是看不到「企鹅」这一形象的,于是这场关乎命运的戏剧就从企鹅为切入点开始展开——看得见企鹅的是被命运选中的对象,整个故事也一步步脱离大众熟悉的日本高中生活,开始向奇幻角度一路狂奔。企鹅作为主人公们的辅助,有着自己的行动,而这些行动通常不干涉剧情走向以及主人公们的实际行动。

企鹅就像环绕着这部作品的荒诞空气。通过企鹅,动画的写实性质减弱,却增加了一层令人回味的构造性。企鹅们的行动和主人公们的行动高度对应,是一种「在一旁模拟人的行动帮助角色们或是无所事事」的类宠物型角色。它动画制作组用来填充动画空白的特殊手法,也是对角色行为的另一种解读。传统的动画中的空镜头(pillow shots)有着减缓叙事节奏,给观众回味剧情的时间,并创造一个纯粹的视觉抽象空间  (1)。然而在『回转企鹅罐』中,许多空镜头则充斥着企鹅的在场。这时,叙事节奏减缓的程度被降低了,同时也给了读者另一种有别于主人公们的视角:企鹅的视角。它们有时会侧面表达出主人公们的潜意识,有时则作为一种打趣型角色出现,在一旁诙谐地讽喻主人公们的行为。企鹅的视角使『回转企鹅罐」增加了一个叙事图层,突出「动画」这一独立艺术媒介的特性——它是「纯粹的影像」,超越单纯的「模仿现实」,它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如同罗兰・巴特在『罗兰・巴特自述』中提到的 「令人迷惑的复制,即叫人感兴趣的复制,是脱节的复制」(2), 企鹅复制了主人公们的心理和行为,将行为的意义解构,并对这些行为生成其他崭新的阐释。「所有这一切,都是回指性(autonymie):一种环形活动的令人不安的(喜剧性的和平淡的)斜视。如改变字母位置就可以成为一个新词的现象、颠倒的叠印现象、层次的打乱现象。」 这种崭新的阐释又是主人公原行动的扭曲和变异,它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动画讨论「命运」主题带来的严肃性,又丰富了动画叙事层面上的可能性。

命运剧的边缘舞台

企鹅是观众的隐喻。尽管动画中给企鹅的镜头很多,但企鹅仍然作为一种边缘型角色存在,无论它们做什么,对剧情的走向都没什么影响。事实上,它们的存在也不是为了剧情,而是为了其他的艺术效果: 20 世纪的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的「间离/陌生化效果」。

在影像技术尚未发展的时期,传统戏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的戏剧)承担着再现现实的功能,通过剧情的真实感使观众和演员产生情感上的联系。然而,在政治动荡的 20 世纪,布莱希特则将戏剧视为小型的社会学实验场,而不是生活的模拟场,以强调戏剧给予观众对现实问题的批判和反思的机会。通过戏剧,原本被埋藏在社会深处的裂口得到被揭露的机会,让社会矛盾从不可见转为可见。

间离效果理论的核心在于拒斥观众对演员的情感代入。布莱希特强调戏剧的表演特性,认为演员的表演应该让观众意识到他们在「表演戏剧」,从而使观众和演员在情感上保持距离。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应该处在一种矛盾状态,一种情感的游移状态:沉浸观看戏剧、感受故事的同时保持警惕,不断反思。「布莱希特的舞台要剥去其戏剧性的魅力,拒绝使观众处于戏剧性戏剧所要求的感情激动的、移情性的迷醉状态。在他看来,使观众『对台上哭着的人笑,对台上笑着的人哭』,这才是伟大的戏剧艺术所要追求的境界。」(3)

『回转企鹅罐』则是具有布莱希特隐喻内核的,本雅明意义上的寓言剧。它的在场使观众接收到一个信息:「这个关于命运的故事是一部结合超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虚构作品。真实生活中是没有企鹅的,同样的也没有复活,没有生存战略。你所观看剧情经过了艺术化处理,但它或多或少能激起你对自己生活的反思。你正在审视和观看角色们的行为,企鹅们也在审视和观看角色们的行为。企鹅不是剧中的演员,剧中的演员是高仓一家,是荻野目苹果,不是企鹅。剧中的演员同样地也不是你。企鹅跟你一样,企鹅也是观众的一员,而演员只是演员而已。」

企鹅反抗了观众对角色的情感代入,同时,它们的幽默和娱乐性也破除了命运剧目过度的严肃和深刻。『回转企鹅罐』在说一个关于命运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会跟每个观众自己的故事一样,它不是将特定的价值观念传输给观众,也没有自上而下地教导观众「命运」这个词语的意义。这部作品的意义,以及它传递出来的「命运」的含义,不是被某个单一的概念强硬地包裹住的,而是松散、分裂和碎片化的。『回转企鹅罐』并不是一个哈姆雷特式的命运悲剧:「命运」不是无形的、静默的、将一切化为徒劳和死亡的上帝之轮。几原邦彦通过『回转企鹅罐』这部作品,向传统的「命运」概念提出质疑,揭示了「命运」 的其他可能。「命运」这个概念不是一个宏大的、主导性的存在。『回转企鹅罐』给予「命运」这个概念一个面朝后现代主义的转向:它怀疑命运的「伟大」特性,让命运的奇迹诞生在无数个琐碎的瞬间。(4)

企鹅帽的反日常赞歌
和企鹅相关的,还有那顶给予高仓阳逑生命的企鹅帽。用企鹅帽—阳逑生命的连接似乎可以看到德勒兹的生命—机器这一概念。它像是「命运」的机器:通过「命运」,角色和角色之间产生了连接,并生成了一系列事件。这里出现了一个冲突:企鹅帽在作品中扮演着发号施令的角色,它控制着高仓阳逑的生命。然而,这种「控制」真的是象征秩序/大他者的化身吗?

象征界是一种符号系统,是一种文化和社会建构。象征界的规则和规范是社会的规则和规范。企鹅帽的出现,意味着高仓家的生活进入了一场冒险游戏。它是游戏的入口,而不是一整套规范和无意识的集合。

由于它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一个游离于现实的物体,象征规则在它身上失去了效用。与之相悖的是,它是一个破日常的事物,这意味着它开启了一系列超现实的,或甚至是反现实的变革。这就是为什么企鹅帽是一种机器:它与其他机器相连接,拓展主人公们的故事线。

和它同属机器的还有荻野目苹果/桃果的那本日记。那本日记上的文字是属于已逝之人的想象产物,它是虚构的,或者说:文学化的。日记和未来的命运映衬,执拗按日记行动的荻野目苹果在自己的歌剧幻想中拥有了新的身份,而日记作为她的指引,引导着她的行动而不是约束。

在荻野目苹果与日记的互动中,她渴望成为多蕗桂树妻子的幻想被编排成了一幕幕歌剧(虽然也有西部电影的形式,但大部分是歌剧)。这类似三岛由纪夫『假面的告白』中,三岛对天胜的憧憬:

不久,我看到「夜」的帷帐就在我眼前拉开。那是松旭斋天胜的舞台(她难得在新宿剧场演出一次)。...她那丰腴的腰肢,包裹着『启示录』中大淫妇般的云裳,悠然自得地漫步于舞台之上。...就这样,我堂皇地闯入祖母的卧室,忍不住满心的滑稽和兴奋,一边喊叫,一边围着圆圈疯跑。「天胜来啦,我是天胜!」(5)

在『假面的告白』中,三岛描写了目视他举动的他人的视线:

没有看见任何人。可以说,我只看见我自己。我的狂热全都集中在一种意识上,我要使自己扮演的天胜引来众多目光。我偶尔朝母亲瞥一眼,母亲的脸色微微惨白,茫然地坐在那儿。她一碰见我的目光,立即低下眉头。我理解了。眼里渗出泪水。此时,我理解了什么?或者被迫理解了什么?(5)

从这段文本中可以窥见的是,三岛的主体性和欲望通过追求表演活动来实现,和荻野目苹果与日记的互动类似。然而,与荻野目的境遇不同的是,三岛的行动引来的是他者的暴力的视线。可以说这是萨特的「凝视」:在母亲的目光下,三岛「理解」了。他的「理解」就是将自己的主体性转变为客体性的过程。原先的他心中只有狂热的表演,但这种狂热很快就被母亲的冷眼熄灭。此时,他被迫理解了什么?他理解了他不再是「三岛由纪夫」这个角色,也不是天胜。他是他母亲的儿子,这一身份早就被强加到他身上了。他知道他不再自由了,他艺术性的「外化」转化成了无力的「异化」。

如果说三岛的母亲是象征秩序/大他者的体现,那么三岛的表演欲望则与其对立的。表演欲望挑战社会期望和文化规范,它破坏他人束缚性的视线,拒绝自我监视,从这之间迸发出的是生命的烈焰。

企鹅帽所打破的是日常的连续性以及恐怖的单调。关乎日常的恐怖和现代世界的与内心的脱离,鲍德里亚言及:

作为封闭(Verborgenheit)的日常生活,没有世界的幻影,没有参与世界的不在场证明,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它需要这种超越所产生的一些形象和符号。我们已经发现,它的宁静需要对现实与历史产生一种头晕目眩的感觉。(6)(注:粗体在原文中即为粗体)

日常的宁静是一种强烈的压迫,席卷生命,攫取时间。日常的泛化导致了人们的「非本真化」,人们被困在社会规范以及日常琐事中,对自己的存在感到漠然和当然。日常生活远离了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类似的,齐奥朗在『在绝望之颠』的「对平庸的改观」一章中说道:

既然我不会马上死去,也不会恢复我的纯真,那么每天重复老一套的活动,就是纯粹的疯狂了。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地克服平庸,必须为改观扫清道路。看到人们忽视自己,无视自己的命运,而不重新点燃他们内心的光芒,要么就是沉醉于他们深不见底的黑暗,这是多么可悲!(7)

鲍德里亚、齐奥朗、海德格尔等思想家一致提出了「生活本该如此吗?」这一问题。时间的流逝似乎进入了循环,就像动画『凉宫春日的消失』中的「漫无止境的八月」一样。「漫无止境的八月」总共八集,每集讲述基本相同的剧情,但使用了不同的拍摄视角、服饰等元素。它可以说是京都动画有史以来最大胆的实验性尝试,一经播出就引发大量争议,令观众动容(追番的观众连续八周观看的是几乎完全相同的剧情)。可是,这种震惊的背后却是再正常不过的每个人的日常而已,只有琐细的变化而已。「漫无止境的八月」残忍地剥开了时间的荒谬,让观众直面日常的寂寥。

对此,齐奥朗用诅咒般的热烈给予了回应:

要有一只幽灵般的手,像无形的映像一样透明,像最后的痉挛一样紧张……或者有一只沉重、透着威胁、残酷、坚硬的手!手应该比言语或叹息、微笑或祈祷,向我们透露更多的事。(7)

而这只手,就是华丽地推出变革的企鹅帽和日记。日记文本呈星形裂开 (8),肆意地让读者阅读。星形裂开的文开放着可被阐释的可能性,让读者(荻野目苹果)对其进行多维度的解读并付诸行动。它就和占星术、塔罗牌一样,给予读者源源不断的行动力,让读者创造出种种曲折离奇的、令人回味的事件。

从这种角度上来看,荻野目苹果和『回转企鹅罐』第四话的标题一样,当之无愧地是一位飘落的公主。同时,企鹅帽—阳逑生命的连接,也是生命—机器的连接。

一起进行生存战略吧!

『回转企鹅罐』第一话的开头,高仓晶马说了这么几句话:

我讨厌「命运」这个词。
出生,相遇,离别。成功和失败。人生的幸运与不幸。
如果这些都是由命运事先决定好的话,
那我们又是为何而生呢。
在富裕家庭里出生的人,由漂亮妈妈生下来的人,正逢饥荒和战争时期出生的人。
如果这一切都是命运,那神明可就太不讲道理,太残酷了。
从那时开始,我们就没有未来。
因为我们深知,自己必将一事无成。

僕は「運命」って言葉が嫌いだ。
生まれ、出会い、別れ。成功と失敗。人生の幸不幸。
それらが予め運命によって決められているのなら、僕たちは何のために生まれてくるんだろう。
裕福な家庭に生まれる人、美しい母親から生まれる人、飢餓や戦争の真っただ中に生まれる人。
それらが全て運命だとすれば、神様ってやつはとんでもなく理不尽で残酷だ。
あの時から僕たちには未来なんて無く、ただきっと何者にもなれないって事だけがはっきりしてたんだから。

晶马的悲观是类似基督教的宿命观:一切已被预定,人将一事无成。然而,他不是圣徒,他对神没有无条件的坚信。于是他就陷入了一个怀疑的漩涡:作为人的未来被抹去,神也不会伸出手拯救,那人的意义呢?人生的意义呢?

这正是传统价值观念和信仰逐渐崩溃时人们的普遍疑问。怎么做才能得救?在这个时代何以生存何以死亡?或者说,我们还能相信什么?如果这一切都是命运,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击碎那只有一片空白的明天?

『回转企鹅罐』第二话的开头,荻野目苹果说了这么几句话:

我喜欢「命运」这个词。
不是有句话叫「命运般的邂逅」吗?
唯一的一次相遇完全改变了今后的人生。
这种特别的相遇不是偶然,
这一定是,命运。、
当然,人生不光有幸福的相遇,
也有很多讨厌和悲伤的事情。
要把「自己无能为力」这种不幸当成命运去接受的话,是非常痛苦的。
但是,我是这样想的:
悲伤和痛苦一定是有意义的。
没有任何一件事是无意义的。因为,我相信「命运」。

あたしは「運命」って言葉が好き。
だって、「運命の出会い」っていうでしょ?
たった一つの出会いが、その後の人生をすっかり変えてしまう。そんな特別な出会いは偶然じゃない。
それはきっと、「運命」。
もちろん、人生には幸せな出会いばかりじゃない。

嫌な事、悲しい事だってたくさんある。
自分ではどうしようもない、そういう不幸を運命だって受け入れるのは、とても辛い事。
でも、あたしはこう思う。
悲しい事、辛い事にもきっと意味があるんだって。
無駄な事なんて一つもない。だって、あたしは運命を信じているから。

这段话,是对这些问题的全部答案。这里的「命运」指的不是不可改写,机械论的,被自然规律决定的人生,而是一次从情感深处生出的震颤,是「机器」连接的增殖,是「生命」中存在的分支,是『你的名字。』中三叶的外婆编制的一个个绳结——绳结扭曲、缠绕、还原、断裂,命运在其间流转,而当它降临,在虚空中被个体狂热地感知的时候,时间和事件交叠,相遇在产灵中铿然作响。

所以,一起进行生存战略吧!

参考文献
(1):Matteowatz, “The Purpose of Realism in Animation,” Animétudes, May 8, 2021, https://animetudes.com/2020/11/07/the-purpose-of-realism-in-animation/.

(2):罗兰·巴尔特自述,罗兰·巴尔特,怀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回指性

(3):文化研究关键词,汪民安编,江苏人民出版社,间离(Verfremdung)

(4):Lyotard, Jean-François. Introduction: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1979: xxiv–xxv. Archived 2007-06-10 at the Wayback Machine

(5): 假面的告白,三岛由纪夫,陈德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第一章

(6):消费社会,让·鲍德里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章 物的形式礼拜仪式,消费的神奇地位,灾难的完美诱惑

(7):在绝望之巅,E. M. 齐奥朗,唐江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对平庸的改观

(8): S/Z,罗兰·巴特,屠友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七、星形裂开的文

内容来自Bangumi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图片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