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动漫:《∀ガンダム》的观看评论:
关于动漫:《ガンダム Gのレコンギスタ》的观看评论:
关于动漫:《機動戦士ガンダム 閃光のハサウェイ》的观看评论:
前言
本文旨在对富野作品进行一次宽泛的概述。再抽出《哈萨维》《turnA》《G-reco》这三部作品进行单独叙述。解说切入点在于富野的社会关怀。对此,本人会采用一些抽象的学术用语,去涵括具体的作品细节,使其更具普遍的适用性。如此从细节往宏观上的转化,会忽略掉一些细节与差异。诚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又如同德里达的延异论一般,但不这么做的话也不具备统合的可能性,至少解说难度与所需花费的精力会超出本人的预估。
另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尽管本人经常重温富野的动画作品,却完全看不下富野的小说。《王之心》只看了首卷与访谈,《哈萨维》与《Zeta》的小说版都只看过冒头。对这些作品的全面了解,建立于他人的整理、以及各种万南的各种游戏之上。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人不会从常见的性别观念上切入问题。
正文
梳理
首先对富野的主要作品进行简单的梳理:
界限之间互有渗透,不标注准确年代。
黎明期与草创期:止于《0079》热潮。就个人的喜好来说,这一时期富野的作品都很一般,在虫制作、或者长滨手下担任分演时,表现也挺一般的。虽然大家都喜欢对0079进行神话叙事,但对于我这样爬完日升年表,对那个时代的作品比较了解的人来说,无论是剧情还是演出,作品本身的质量都显得一般。但,这也不是对其热潮所带来的革新意义的全面否定。这一时期。他的《小飞龙》与《赞波特》都有不进行铺垫就迎来反转结局的坏毛病。他的《凡尔赛玫瑰》——不对,是《塞拉河之星》(红花侠影)。这部作品我虽然在重温后依旧给出了8分的高分,但在看过那个时代的《飘泊的太阳》与《凡尔赛玫瑰》之后,就觉得分数给高了却迟迟没去修正。
印象中有这样一个说法,可能是出自他的那本《影像的原则》。经过本人的修饰之后,大意是:“他在0079热潮之后为了回应观众对他这个“亚文化先知”形象的期待,不得不恶补各种学识。”而引用这一暧昧的话语,是为了说明要在这一时代的作品中,挖掘什么深意会比较艰巨。大概只有基本的“性本恶”——或者更时髦的话语“霍布斯主义”。
黑富野:止于《V高达》。这一时期,富野迎合观众期待,作为亚文化“先知”,率领观众抵抗工具理性的“系统”。在世思想家哈贝马斯称之为“效率至上的合理化系统,对建构意义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这里的“系统”是更加抽象的行政与经济系统。落在作品上则是柴油机中的先进文明,伊迪安中僵化的地球联邦,丹拜因中的工业党敌役,V与Zeta中的军队组织,哈萨维中的联邦。这些都提供了使人客体化与物化的环境。这一时期的一个典型情节就是强化人——这种实用主义精神对人的生命权利与自由意志的侵犯。话说回来,这种抵抗的姿态虽说无法在社会层面上引起什么反响,还是鼓舞了庵野秀明、几原邦彦这一代年轻人。这一时期,富野会在动画里,用生命意志、人心奇迹之类的非理性主义观念鼓吹信心。而在其小说里则显得更加克制、绝望。
转折点:《王之心》与《灵魂力量》。富野的抑郁症恢复期。富野抑郁症的具体成因不想在此深究,但可以猜想的是:89年的那场经济危机所造就的迷茫时代,对他带去了重大打击。《F91》的TV企划也可能因此而夭折。回到《王之心》与《灵魂力量》,仅在这两作(可算上丹拜因),富野绕回了一种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即将自然环境神格化,又或称客体的本体化。在传统社会中,存在一种伟大的存在巨链,人们通常将自己看作一个伟大秩序的一部分,比如天道,又比如神意。在存在巨链之中,人类站立于物质之上,与天使、天体和尘世生灵一起共舞蹁跹。这样的等级秩序将人们固锁在给定的位置,在此同时,这种来自于崇高存在的承认,也满足了迷茫中的富野对身份认同与自我同一性的渴求。除此之外,两部作品都热衷于以性爱作为健全生命活力的表达手段。其90年代的部分作品还带有些许农业浪漫主义色彩,意图在农业生活中寻觅一种不切实际的浪漫,不过这并不明显。上述的一切都可概括为非理性主义的体验。既是指强调直觉、情感、意志、本真性等无法被言语、理性主义形式化的因素,并且是以一种期许超验本体的形式。也因此,可以称之为对《伊迪安》与《丹拜因》的回溯。不过在黑富野的两作里,超验本体是以一种宗教式末日审判者形式存在,是真善美的意志统一体;而在《王之心》与《灵魂力量》里,则是以抽象的生命力或者说生命意志为中心的某种本体论。
白富野:《灵魂力量》至今。于1998年的一次采访中。富野指出三岛由纪夫那种死亡艺术的演出,在这个时代已经失去了意义。在这个和平时代,日本人无法再像旧武士那般,为虚无缥缈的崇高理想而献身,逃避现实。人们只能着手于现实问题,并锻炼自身。也不能为了某种宏大目标去应对环境问题,应该为子孙后代担负责任。——如此试图唤醒人们的责任感便是白富野的主旋律。但从《Turn-A》到《G-RECO》之间也存在一次幻灭与转向,这就留在解释《G-RECO》时再谈。
A:《闪光的哈萨维》1989
如果要立个小节标题的话,大概会是《后期资本主义下的主客博弈》
作为前提,对作品本身进行的一些零散叙述:
联邦系统的无节制扩张,压榨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世界”,挤占了用于生产意义的社会资源——人们用于社会交流活动的时间与精力。庞大的“利维坦”又将其组成单元-人,当作可替换的零部件,这便是人的工具化、客体化,以及物化。为此,自称庸医的马夫蒂则怀着信念纵身一跃,化身为群体革命意志的工具。
在角色与角色之间,也存在大量主客二元对立。《哈萨维》中的人际交流是一种以哈贝马斯所称的“策略行为”为中心的博弈。也就是说,将他人客体化与物化,将其当作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与手段,这样主客二元对立的交互模式。毕竟本作是争个胜负、实践理想的作品,理所当然地倾向于此。
富野的社会关怀:在本作中,他对现存秩序发起了挑战。但这也只是脚痛医脚,缺乏变革后的理想图景。此时的富野对变革后新社会的建构工作持悲观态度。尽管如此,在恒久黑夜之中,守夜人称黎明早已到来。哈萨维如同韦伯之言,在那伴随理知的清明、的无尽绝望之中,仍然坚韧、负有责任意识地做出决断。这便是哈萨维的闪光。
正文:作为标志,需要提醒的是《哈萨维》出版年份89年,是日本集体主义精神破裂,走向个人主义,走向自我实现命题——本真性理想——的标志年。我在剧场版《哈萨维》的两份短评中,大篇幅地引用了马克斯·韦伯的文本。并将本作称之为富野于恒久黑夜中的呐喊。回归正题,人是悬挂在自己所编织意义之网上的动物。人与人、人与工具、人与自然,三种关乎人类生活的意义网络,在本作中,这些都是由一种主客思维主宰。这种主客模式是启蒙理性带来的观念,它驱动着我们以人为本,战胜他者,主宰自然,并且自人的出身便伴随着“系统”的铁壳(韦伯的铁笼。德:stahlhartes Gehäuse。英:Iron Cage。)。而这种观念又造成了后期资本主义的一些流癖。像是人的客体化、物化,消费主义与隐性虚无主义思想的流行等等,都与此有关。之所以如此,主客模式的思维惯性便是如此普遍,具备巨大影响力,并且非常实用——如果无视掉意义与价值,因此而失落的话。超越主客二元,这便是20世纪思想的最重大主题之一。如此这般,富野在一个迷茫的时代,构建了一个闭塞的世界,并在其中心呐喊,并祈望着一种典型环境下典型年轻人的理想面貌——炽热的心灵与清醒的头脑得以两立,直面虚无主义,又勇于对抗系统之恶的年轻人。马夫蒂所承载的这一祈望,将由贝尔利拾取。——不过,那是以另外一种形式。
问题点则在于:前面提到过,缺乏变革后的理想图景。虽说是陈词滥调,但还是容我赘述。如果我们从20世纪的历史中学到了什么的话,那就是在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全方面发生着急速变革的时代,任何变革者都需要承担全新且重大的责任,变革者再也无法仅凭现存历史经验,建立起理想的未来愿景。可能之事皆不可得,除非执着地寻觅着这个世界上的不可能之事。(题外话:这也是我喜好一部动画-《战斗之魂brave》的缘由。)还有个问题在于,这一切都不足以对抗21世纪的一些浪潮,这一部分将留到下面两部作品再谈。
(在心中)找到那掌握了他的生命之弦的魔神,并对祂服从。
——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
B:《∀高达》1999
如果要立个小节标题的话,大概会是:《建立协商型民主的乌托邦》
还是先以关于作品的杂谈引入:
本作回溯到了工业社会的萌芽阶段,并以一个克里斯玛(charisma,魅力)型领袖主导的、先进的协商民主社会的介入,拉开了全剧的帷幕。本作中有着各种鲜活的人物形象,像是:基斯——禁欲伦理下,野心勃勃又积极投身于社会福祉建设的早期实业家;格威——唯生产力论的野心家;罗兰——理知又富有友爱精神的纯真少年;狄安娜与姬艾尔——两位克里斯玛领袖,等等。总之,在基于各种文化与民俗背景的各式人物之间、不间断的冲突与沟通之中。又在于利用月球文明所积累的历史资料,对早期工业社会发展模式的纠缪中。理想的沟通型民主体系得以建立。
其次,人与工具的关系这里,像是农用高达,这种由人重新赋予工具崭新目的,并在一定程度上热爱着工具。人与自然处于依存共生的状态。这些都带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正文:世界已被祛魅,崇高的、终极的价值,已从公共生活之中隐去身姿。那么,“人生的意义”该在何处找寻。哈贝马斯承接韦伯遗留的难题,将主体间性——这一主体与主体的交互模式,以及其间的关系网络诠释为一种规范性意义的建构根基。力图在系统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作为中介,建立起基于理想沟通情境的公共领域,以阻离效率至上的合理化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无节制扩张。——不过公共领域的建立在turnA中是没有的,作为中介的则是克里斯玛型领袖。
据悉(《影像原则》简中版导读部分):富野走出重度抑郁症时,领悟到自身并非独自生活,而是在各种各样的联系网络之中。只要能感受到与他人的连接,就不会使自己陷入孤立。富野依靠他人的友爱精神走出了精神困境,这种涵括家族爱的友爱精神,便是主体间性的精髓之一。深挖一点的话,可以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着手,比如:理想的沟通情境、促成相互理解则有三个宣称,真诚性宣称,真实性宣称,合范性宣称,再加上一个基础条件可领会。——符合上述条件、以达成共识为目标的交流则被哈贝马斯称作“沟通行为”,与另一种基于主-客模式的“策略行为”相对。也就是说,哈贝马斯对我们日常交流中的一些被遮蔽的预设进行了澄清,以便人们更加合理地交流。其核心便是主体-主体的交互模式,简单来说,在需要相互理解的场合,需要将他人当作对等的主体进行尊重,并对自己的言说内容负有责任心、友爱精神。
迂回了这么多,澄清完前提后,需要说的正文其实并不多。白富野在本作中,为了克服启蒙理性所带来的,主客观念所带来的现代病症(工具理性也是一种典型的主客观念)。富野期许了一种乌托邦形式的协商型民主,也就是如同瑞士那般的直接民主制。并借此告诫观众,不能固步自封,要从人与人的关系网络中找寻人生意义。
另外,本作对《哈萨维》的思想也有些许继承,以相反的、更积极的一面:前面提到过“变革者再也无法仅凭现存历史经验,建立起理想的未来愿景。”富野在本作中,否定了(原始意义上的)历史决定论,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并不会受制于客观规律或某种必然性。对人类社会从未经历的未来图景,保留了积极乐观的展望。
问题点则是:乌托邦与精英色彩浓厚,缺乏批判性。富野对商谈型民主的信念,也经不住后十年的自恋文化浪潮。
许多人陷入了唯生产力论,实践被还原成劳动,由符号构成的生活世界、交往行为以及话语之间的多重关系被遮蔽了。
——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
C:《高达G之复国运动》2014
如果要立个小节标题的话,大概会是:《抗争自恋文化——捍卫本真性理想》
这里就偷个懒。粘贴本人在G-RECO中写下的简评与长评:
「为什么我被造就得能够感知自由,然而同时却被束缚在自己性格的监牢里?」-马勒//对于富野而言,从灵魂力量到倒A,一种基于生物演进与历史决定论、关乎集体道德的信仰遭到摒弃;政治协商主义,一种温和的政治态度,以及道德理性、自然主义倾向得以确立。从倒A到G-reco,经由在新世纪、乌卡时代蔓延的普遍性媒介失真与信息过载所致的悲观主义,这种温和的政治态度、对公众政治这一幽灵体系的信仰。变成全然绝望。集体道德是一个幻想,个体唯一的希望在于寻找并拯救他自己的本真性。为此,富野在G-reco中通过寓言式创作,向年轻人喻示了第三条道路。信仰=想象=偶像崇拜;悲观=理性=自我设限;与这两条道路不同,通过避免过多的世俗纠缠,拥抱复杂世界与追寻自我本真性,生活方式与智识探索、一体两面的、追寻个体生命意义的人生之旅。这便是「务必轻装旅行」。而世界复杂性则是本作最直观的表象。
长评定位:对G-RECO短评的补充
然后是对剧中三种关系的粗略概述:
人与人:人格独立,承担自我治理的责任。对自恋文化与政治冷感的纠谬
人与工具:利用信仰工具对生态圈进行了柔性控制。高达作为媒介传递着亡者思念、血缘之爱。
人与自然:依存共生,重工业转移到太空环境。
正文:富野意图在本作中号召年轻人拯救自己。宏大命题与社群凝聚力,缺失于新生代之中。那是沉溺于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的虚无世代。一些人以现代主义的自我实现为理论武装,将理想目标放低到触手可及的位置;另一种则是将自我实现命题作为自我放纵与利己主义的表达,根本上不受任何理想所驱动。此时此刻,相比社会的理想图景,唤醒个人自理自治的责任感更为紧迫。为此,富野在本作重拾了他在《哈萨维》中的祈望——“一种典型环境下典型年轻人的理想面貌——炽热的心灵与清醒的头脑得以两立,直面虚无主义,勇于对抗系统之恶的年轻人。”但,这也被替换成一种基于现状的自我实现式表达,失去了以往的批判性。——不过这也不坏,这便是本日志撰稿人的判断。
————
私货:
《最果てのイマ》2005 ※エロげー
没有拯救他们的手段。
章二是这么说的。
如果有救赎的话,那就只能是从个人内部的、解脱一般的意识变貌。
他们的恐惧和困惑、闭塞是因为失去了未来。
不,世界原本就没有未来。
光明的未来社会。
将这种东西、必要以上令人眩晕地昭示的便是高速成长。
过于辉煌的愿景也是至高的东西,化为了信仰潜入人心。
未来是从何时开始中断、变得模糊不清了的?
忍并不知晓。
当他出生的时候就、早已失去了未来。
对年轻人来说,活着就是置身于永续地压迫之下。
时间正向着未来前进。
“与希望一同前进”——伴随着这一幻想。
希望却变淡了。
在年轻人的眼中,人生就等同于在体验之前就结束了的行为。
在未来的终结一目了然之时,那么现在/此刻又为何物?
那也许便是等同于回想的东西吧。
回忆总是覆盖着柔焦滤镜。
这个意象应该是被万民所共有。
忍所看到的光景中,人们的模样被烟雾笼罩,也许就是出于这种原因吧。
章二是如此暗示的。
人必须拥有独自一人也能活下去的力量——
————
三、结语、另一种意义上的私货
理性与学术,虽能使我们头脑清明,却不足以使我们看清自身与世界。也不能够使我们做到解蔽、并找回本真的自我。欲抵达彼岸,欲克服虚无主义,抵达人生的终极意义,唯有怀着坚决的信念向着荒谬之中纵跃。切记,任何知识都是建立在不可化约的预设之上。————
在此之上,我需要(对预设)做出回应:
富野在《哈萨维》中的呐喊:我只能服从于掌握了我那生命之弦的魔神——对求知的信念。
富野在《turn-A》中的期许:遥不可及。但在基础词“我-你”之间,在交往实践=沟通行为之中,友善对待他人——这是我力所能及之事。为此,区分对待策略行为,区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在交流时找到分歧,评估分歧,求同存异,等等。需要在一生之中不断学习并完善之物是永无止境的。
富野在《G-reco》中的祈望:关于自己的事还有很多悬而未决。不过,我也想借机号召,“至少,请在工具理性与虚无主义的浪潮中,重拾价值理性(有自觉的信念)吧。”
参考资料,列出原典就显得学究气。在此就随便说说如何收集的资料吧。
一方面是之前给《最果てのイマ》写超·长评时收集的文献;另一方面是在与某位好友私聊动画话题时,顺手引用的部分;再加上之前写的各种短评。
最后的最后,作为自我介绍在此提一下:写评论时,我有着这样的偏好——不想成为单向度的人,厌恶自身评论的模板化,偶尔也会挑战不同的文风、文字结构。喜欢从新鲜角度切入,不断挑战,不停地走钢丝。经常在陌生领域冒险,为此也会有大量出错的地方。请海涵。
本文来自Bangumi用户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