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动漫:《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的观看评论:
前言:
观看本片时,总让我回想起80 90年代的那些意识流动画以及一些导演拍的自传电影。我将试图从中分析出一些评价的思路,再进行个人对本片的解读。
在这类片子中,情节往往支离破碎,时空错乱,现实与幻想交织,符号与隐喻泛滥。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常常会感到困惑,仿佛陷入了一个迷宫,找不到出口。也有可能掉入符号化的“坑”,无法自拔。
私认为,对于此类剧本,可以比作一个残缺的圆环,对于这个缺口的设计很重要,缺口太大了观众就会觉得很迷惑,太小了观众就会觉得很乏味。这点也是相对的,因为影像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观众的观影过程中产生的。每个观众都会根据自己的“期待视野”与“接受理论”来理解和诠释影像。这个视野包括了观众的知识储备、审美情趣、道德观念等等自身要素。再从诠释学角度来看,诠释产生意义,任何诠释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根植于诠释者的“前理解”结构。当我们置身于导演意识流的迷宫中,我们实际上是在用自己的经验,去丈量那些错综复杂的心理空间,找寻出路。
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在解读电影,反而更像是在解读自己。
扯的有点多,开始讲讲电影。
一、现实困境的投影与童话的救赎
“人生总是循环往复,如同一场永不止息的梦。”这是我最初观赏完电影的感受,看到影院里的部分观众们睡的很香甜,但本片确实是以一种如同梦呓般的方式,将内心世界的碎片呈现在观众面前。(特别是在最后30分钟)
孩提时代的记忆,往往给人以一种永恒而纯真的印象。影片前半段花费大量笔墨刻画男主牧真人的生活,母亲去世、校园霸凌、自残行为等,种种困境已成为内心困顿的外在投射。而当现实生活变得难以承受时,奇幻童话的外衣就成为一种逃避和自我疗愈的方式。
牧真人进入塔中世界,象征着他走进了自己内心的地狱
二、跨越时空的母爱:自我认同的重塑之旅
塔前的《神曲》之门,昭示着牧真人将经历一场寻找自我之旅。老塔主丢下无刺的玫瑰,象征着圣母玛利亚的纯洁,即是一种纯粹而无条件的爱,母爱。母子同心,母亲是孩子的最初的自我。母亲的离世,等同于自我的部分死亡,对于孩子而言是一次创伤性的体验。所以说,真人对母爱的追寻是人之本能的回归,人际交往的本质常根植于这种原初依恋。
电影中,母性的力量贯穿始终,联结着整个故事的发展。火美代表了一种理想化的母爱,能够接纳包容你的一切,是真人心中永恒的追寻。夏子象征着现实生活中家庭重组的处境,是真人必须适应的。由于身份重叠,可以说夏子与火美一体两面,强调了这种母性的二元性。既是对母爱(亲情)的渴求,暗示家庭重组的现实处境。最终和解,即通过爱的重建实现自我认同的重塑。
产房(母性空间)象征着生命的摇篮,是崇高而神圣的存在,与神圣空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具有不可侵犯性,拒斥世俗的干扰。纸符是对生命神圣性的维护。真人侵入这个空间,本质上是一种回归母性空间的冲动,注定是要被阻断的。被迫离开产房,就如同一个孩子必须离开母亲的子宫(必要的“断奶”),是为了走向独立与成长,需要与过去的自己彻底分离。
母爱似一股永不枯竭的活水,哺育着生命的伟力,即便分别已至,亦化入精神相伴
三、艺术传承的“宿命”:创新的呼唤与回响
随着真人探索塔,我们看到一个陌生而诡谲的世界。
在无名人的墓前,看到“学我者死”的警示,不禁让人联想到宫崎骏与手冢治虫的关系。(想必墓主就是手冢吧)
而那群推搡真人的鹈鹕,更像是时代的洪流,是历史的车轮。在手冢治虫离去后,宫崎骏面临着前辈留下的高山仰止的艺术遗产,成为新一代动画大师,被推到了日本动画的最前沿。这既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责任。“学我者死”,聆听这一段艺术传承的箴言,这并非意味着对前人的全盘否定,而是一种对创新的呼唤,是一种艺术创作的“宿命”。
纵观历史,每一代艺术家,无不立足于前人高耸入云的艺术殿堂。他们心怀敬畏,仰望前辈在艺术长河中留下的点点星光,又不甘仅以臣服者的姿态匍匐其下。于是,他们以既有的艺术根基为养料,汲取着丰沛的滋养。同时又以时代之雨作为催化,让自己的艺术之花绽放出全新的色彩。正如万物生长必有凋零,动画之树欲枝繁叶茂,亦需经历无数次的萌发与凋敝。
飞舞的亡灵瓦拉瓦拉,象征着生命的轮回,期许在理想的高境中获得重生
生存,是人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它撕开了文明的假面,揭示了欲望的泥沼。鹈鹕为求生存不得不吞食瓦拉瓦拉,身居理想之境,仍无法摆脱生存的艰辛。理想与现实犹如两条交错的轨迹,时而交融,时而背离。现实生活的压力如影随形,似乎永远处于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之中。
讽刺的是新生的鹈鹕已经忘记了飞翔(真的会吗?不过丸山也说过日本动画龙头地位不保这话),或许宫老只是站在了时代顶峰,望着如今的辉煌而感到迷茫。
来自老婆婆的守护-押井守说过宫老很喜欢一群老婆婆在他旁边念叨的感觉
四、理想国度的营造:纯粹艺术创作的至高境界
片中塔的诞生源于明治维新前的一场陨石坠落,这一设定不禁令人浮想联翩,似乎在影射着某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
仔细推敲,不难发现这一情节与二战后动画传入日本相关联。陨石坠落带来新生,西方动画的引入为日本动画的发展开启了崭新的篇章,播下了启蒙的种子。早期的作品多以迪士尼风格为蓝本,但渐渐地,日本动画家们开始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美学风格。从而在纸上重构理想世界,塔亦是纯粹想象力的艺术王国。
细赏吉普力的动画脉络,亦可窥见时代的沉淀。塔之世界由无瑕石头构建,象征着一种存粹的艺术创作境界。需要创作者摒弃杂念,以澄澈纯粹的心灵去构筑。联系当下动画创作,许多片子过度迎合市场,缺乏艺术理想的坚守。想起以前在杭州学画,去往仙居写生时,老师提起画画的“忘我”境界,弗如身心已然融入作品之中,一切都已烟消云散。时而有微风轻拂,拨动念想的波澜,度外了理性与逻辑,任由灵感之手挥就。这种超然物外,正是纯粹艺术创作的本源所在。(工作之后,再也找不回这种感觉了)
当鹦鹉国王无法接受事实,劈断构建新塔之石,宣告着塔的崩塌。这一幕真令人心痛。13块石头,构建起吉普力的理想王国,却是一个没有后继人的王国...
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塔之世界虽被毁坏,却也能在精神层面上重生。理想需要在现实中践行,现实需要理想的引导。脱离现实生活,艺术就会变得苍白无力。最后真人的回归,相信宫老爷子也不愿将艺术与现实彻底割裂,而是希望艺术能够扎根于现实。应该在现实中活出理想,用理想的力量改造现实。
这就是艺术家的使命——在现实的桎梏中,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止境的理想。也许,每个创作者都会有心中之塔。即便理想之塔最终难逃毁灭的命运,我们依然要怀揣梦想,在现实的土壤里,孕育出新的希望之苗。
五、理想之塔崩塌后:时代更迭中的迷惘
随着老塔主彻底归入理想的彼岸,本片的评价到这里也就快结束了。这类片子是不能多看的,最让我感到悲凉的片段,是塔之世界毁灭的那短短几分钟。曾经光彩夺目的理想之塔轰然崩塌,纯粹的艺术追求在现实面前是何等脆弱无力。虽然影片在叙事上难免有些散漫和空泛,似乎宫老的创作野心超出了他的驾驭能力,但这部作品依然令我难以释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随时都会从银幕上呼出,在观影后我久久陷入在失落惆怅之中。
电影或许并不完美,但它勾连起了曾经我心中的那个摇摇欲坠的理想之塔。让我重新审视艺术创作的意义,感受到时代更迭带来的无奈。在商业化的浪潮中,宫崎骏、高畑勋这样的大师已然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绝响。他们留下的,是一座座凝结着希冀于理想的白塔,在现实的风雨中坚守,却终难逃凋零的宿命。
本文来自Bangumi用户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