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动漫:《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的观看评论:
前言
我不是宫崎骏厨,对好多资料也已不熟稔。这里写的东西肯定是不对的,至少也是片面的。所以本篇只是观影日志。
本文假想读者都看过《宫崎骏的2399日》。
如有错漏,希望指出。
一 动画与战争
宫崎骏反对侵略战争,但是生长在为战斗机生产零部件的家庭;他喜欢飞机,但是飞机是战争的道具;他从事动画,可动画也是“被诅咒的梦想”。
宫:设计飞机和机械的人,无论他们的意图是多么的善良,但果然时代之风都会把它们转化机械文明的工具,变成并非无害的,被诅咒的梦想——动画亦然。
问:被诅咒的梦想?
宫:现今,所有的梦想都被诅咒——美丽却被诅咒的梦想。我不是说钱或财那样的梦想,见鬼去吧,我说的不是那种东西。
我们为什么会认为电影是美妙的呢?仔细想想,电影不就是一个兴趣吗。或许曾经你可以做一些那样的电影,但现在的电影已没有这样的价值。
我们的世界充满无聊。
——《梦与狂想的王国》
动画在日本最开始主要是作为战争宣传的道具而诞生的(关于这点,可参考[1]的讨论),从这个角度来说,其诞生是不光彩的,是被时代之风吹向不好方向的工具——和飞机一样。而之后日渐繁荣的日本动画,则是逐渐变得无聊的东西。关于此处所谓“无聊”谓何,我部分参考SFLSNZYN对鹦鹉意象[2]的理解,结合宫崎骏的语境,认为大概是指近年来越来越重的作者对市场的迎合,市场对作者的胁迫。
宫崎骏认为自己的工作与堀越二郎的工作有共性,因此有一种罪恶感:自己是自己讨厌事物的受益者,且自己的工作也不可避免地会为自己讨厌的东西所利用。电影中真人的十三块积木大概指的就是宫崎骏包括《鲁邦三世》和《未来少年柯南》在内的十三部动画作品。高畑勋拾起积木问宫崎骏,是否愿意做他的继承人?宫崎骏拒绝了,因为这些是带有恶意的石头,它们和作墓碑的石头是一样的。
二 动画与死亡
第二节开始于这样一个问题:影片中死亡的世界和高畑勋所掌管的,吉卜力所连接的,动画的世界,是同一个世界——为什么?
我想关键在于,对于宫崎骏来说,动画的世界意味着什么?
宫崎骏的母亲宫崎美子在宫崎6岁即病倒,使得他和母亲的相处很少。作为补偿,他以母亲的不同侧面为原型,创作了一系列女性。这些在《波妞》纪录片[3]中讲得很详细,我不重复。
真人对于其母亲的死怀有愧疚意识,铃木敏夫利用此将其骗入吉卜力。在吉卜力中,他可以跃入幻想的世界,在其中与母亲重逢。典型的一幕大概就是《波妞》中宗介跳入辰婆婆的怀中。
动画的世界,对于宫崎骏来说的其中一个关键的意义在于,这是他母亲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母亲活着的虚拟性与其死亡的现实性交叉在一起,锚定了宫崎骏动画作为墓碑与幻想的双重性。
铃木敏夫:“对老宫来说,电影中的才是现实,现实中的才是虚构。”
——《吉卜力与宫崎骏的2399天》
然而在其人生历程的最后,他两次拒绝了高畑勋,选择回到现实的世界。随后动画的世界崩塌了,他返回了他原本所在的时间。
从这一层来讲,影片与EVA相通,都是一场自我告别的仪式,通过这场仪式给幻想以安息,让躁动的角色归于平静;又都是驱离观众的作品:真人和火美离开世界回到现实的最后一幕,和EVA中真希波和真嗣奔向现实意趣相同——不要在我的作品中徜徉,回到你的世界中去吧!我的作品结束了,回到你的时间里去吧!从这一层来讲,影片的标题意为:我活出了这样的人生,而你们想要活出怎样的人生呢?
三 散装的主题
这一解读的一个问题在于,它不够丰富,没有充分覆盖到影片的每个角落。但是我做一个辩护:说宫崎骏的故事有个什么真正的统一的在背后的主题,就好像说天空有其真正的颜色似的。
押井守在那本吉卜力评论集里多次谈到宫崎骏没有赋予电影以主题与结构的能力,是“一流的动画师但三流的导演”。这一点高畑勋也批评过[4],论据论证为何可以去看他们的文章。他的脚本风格比起严密推敲,前后一致,更多是在凭感觉,凭想到哪儿画到哪儿。这样创作出的作品能有什么统一的主题……吗?这也是同为私电影,我不赞同将这一部和《天使之卵》作同方向比对的原因。(而且我想一个更首先的区隔在于,《天使之卵》不是“自传性质”的。)
对于这一部,我想也是一样。我不知道我是否命中了其散装主题的一支。不过即使我没有中的,希望我也向有志者指出了标靶大致在什么方向。没有提供经验的话也最好能提供一点教训。
这几天关于宫崎骏的讨论十分嘈杂。鹦鹉学舌的吵闹惹人心烦。之前一位50后的老师说,他生活在一个暴力逐渐减少的世界里,而我们这一代也许会生活在一个暴力不断增加的世界中。另外一位80后的老师说他成长在一个越来越开放的环境,而如今世界似乎变得愈发地地域,愈发地分裂。
时代的风吹起来了,时代的孩子只能努力生存。
2024/4/8
本文来自Bangumi用户发表